突发!多地香烟库存告急 货源紧张背后三大真相曝光

烟商 交流分享 34

近期全国多地便利店、商超出现香烟"空货架"现象,消费者拿着钱却买不到常抽的品牌。从烟草专卖局内部文件到零售终端反馈,这场供应危机涉及政策收紧、原料短缺、渠道管控三重冲击。本文将深度剖析烟草行业正在经历的变局,带您看懂哪些品牌可能永久消失,烟民又该如何应对这场"断粮危机"。

一、政策铁腕下的行业地震

说实话,这个现象背后确实有不少值得深挖的原因。先说最关键的——控烟政策今年突然加码。根据2023年最新修订的《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》,全国卷烟生产配额被硬性压缩了7.2%。注意啊,这可不是临时调整,而是写进五年规划的红线指标。

举个具体例子,像云烟、中华这些头部品牌,今年二季度的生产批文直接砍了15万箱。有烟厂老师傅跟我透露,现在流水线每周要停2天,这在往年根本没法想象。更狠的是,某些焦油含量超标的经典款直接被勒令停产,比如某款畅销二十年的10mg烤烟,说没就没了。

而且现在各地烟草局查得特别严,上个月光是江浙地区就查处了23起超配额生产案件。有业内人士算过账,现在每超产一条烟,罚款金额是去年同期的3倍。这么搞下来,哪个企业还敢顶风作案?

突发!多地香烟库存告急 货源紧张背后三大真相曝光-第1张图片

二、原料供应链全面告急

再说说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原料问题。今年云南、贵州两大烟叶产区连续遭遇极端天气,5月冰雹把30%的烟苗都打坏了。现在优质烟叶收购价涨到28元/斤,创下十年新高。有烟农跟我说,往年这时候收购车排成长龙,今年地头冷清得能听见回声。

进口烟丝的情况更糟糕。原先占进口量60%的津巴布韦烟叶,因为当地政局动荡,海关清关时间从45天拉长到半年。某外资烟企的采购经理吐槽,他们仓库里的巴西烟叶只够撑两个月,现在正满世界找替代货源。

运输成本更是雪上加霜。国际海运价格比疫情前涨了4倍不说,国内物流受防疫政策影响,经常出现"车在高速口堵三天"的魔幻场景。有经销商给我看账单,从昆明运到沈阳的运费,每条烟摊到2块钱,这还没算冷藏车的电费。

三、渠道管控的蝴蝶效应

最后这个因素可能出乎很多人意料——零售许可证正在批量消失。根据最新规定,学校周边200米内的烟酒店全部取缔,光是北京朝阳区就撤了132张许可证。更狠的是,现在申领新证必须通过人脸识别考试,很多小店主压根不会操作。

再说说烟草局的"智慧监管"系统。现在每包烟都要扫码入库,销售数据实时上传。有便利店老板抱怨,以前月底集中报数就行,现在要是忘记扫某个顾客买的烟,第二天就收到整改通知。这种高压监管下,谁敢囤货?

最要命的是电子烟新政带来的连锁反应。自从水果味电子烟禁售,大量老烟枪回归传统卷烟,市场需求突然增加20%。可是生产线早就被政策卡死,这就形成了"需求涨、供给跌"的死循环。某省烟草公司销售总监私下说,他们现在连领导批条子要的烟都供不上。

这场供应危机什么时候能缓解?说实话,行业内也没人敢打包票。有专家预测至少要熬到明年新烟叶上市,但考虑到政策风向和国际贸易形势,部分区域性品牌可能就此退出市场。对于老烟民来说,或许该考虑换个容易买到的口粮烟,或者……趁这个机会把烟戒了?当然,这只是我的个人建议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